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听杨福东讲座及其他-本科四年演讲全记录

 

轻剥洋葱 发表于 2006-9-29 12:46:00
  终于返校了,忙了起来,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不过我喜欢这种感觉,充实!
一天几乎都在看关于考托出国之类的信息,看了大半天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当务之急是确定自己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方向,这才是今后发展的关键。GT成绩之类只是辅助。我决定考11t,看来要抓紧了。

后来去琴房练琴,荒废了两个多月,手指明显生疏了,练了一个小时,状态逐渐恢复,然而好久没弹了,手腕很疼,弹完一曲往往要间隔片刻,甩甩手腕,然后继续。

晚上听了个讲座,杨福东的。一个艺术家,当时校园信息栏提示讲座题目是:我的电影。我对电影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去了。然而在蒙民伟10楼小小的所谓大厅,听这家伙谈艺术,先是一些照片,他参加各大艺术节拍摄的照片,浮光掠影似的浏览,之后便是放他拍的一些短片,城市之光,后房,嘿!天亮了,竹林七贤,小兵云云的夏天,我并非强迫你等片子,看得我一头雾水,仿佛坠入云端。都是没情节的镜头加上些背景音乐,其实我觉得那些音乐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跟镜头没什么关系。对这样的所谓艺术短片,我只能敬而远之了,敬只是对杨的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尊重,而并非是苟同。

说到听讲座,本科时听了很多,当然也遗憾地错过了许多。印象最深刻的是王选、杜维明、龚鹏程、王蒙、冯象、吴京、袁岳等几位,浙大本土的是蔡天新、河清、余潇枫等,李杭育、一直、钱乘旦以及葛剑雄的讲座也不错。至于孙笑侠,有些名不副实,还是博导呢,感觉就是个菜鸟。另外,诸如陈省身、霍金、丘成桐、金庸、杨元庆、吴小莉甚至是郭富城的座谈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听,虽然近在咫尺,还是擦肩而过。

王选算是校友吧,她的讲座非常感人,也很有激情。那次讲座过程中我有流泪的冲动,听过这么多讲座这是唯一一次。回想起来是那种感染力吧,深究下去便是对人性的尊重这个话题了。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不愧是他,的确博学多才,令人叹服。记得后来提问的时候,隔壁寝室同系的娄大才子提了最后一个问题,杜回答到,这个问题提的很尖锐。然后就侃侃而谈了。估计那话换成英文会是:"good questions,这个问题提的好!"表情是微笑的,笑的同时还拍桌子较好。后来毕业典礼和娄才子一起坐在玉泉操场上,典礼开始之前我拿起相机拍照,算是本科时代最后的纪念,娄问了我一句,主角都没到呢,怎么就拍了起来。他是指台上那些领导都没就坐,然后我回了一句,今天我们才是主角。于是娄才子叫了一声:"说的好!"语气跟我想象中杜维明回答他的提问的表情如出一辙。娄后来考北大,专业课狂高,英语没过结果被刷了,想来真的很冤。以他的学术水平还进不了北大,中国的高等教育扼杀了多少人才~!

龚是台湾佛光大学校长,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可以说我是听了他的讲座才真正意识到大陆和香港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差异。他的讲座引了很多例子,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到某次在杭州云溪竹径游玩,偶尔聊天,陪同他参观的大陆文化界人士居然都不知道云溪的历史,这令他颇为差异。

吴京则是原台湾成功大学校长,他演讲的主题关于郑和下西洋,言语之中对于中华文化的关切和爱护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吴的演讲印象最深的是对于郑和船队规模的描述,他用火柴摆出来了一个阵势,着实壮观,另外谈到的关于为南京当年明代船厂遗址奔走忽告的描述以及当地政府的漠视也令我震撼。


王蒙的讲座是因为来当浙大名誉教授,所以顺便来讲讲,一个大大的礼堂,张浚生等都在场,台下满满的一帮学生,满的快要溢了出来。然后王蒙开讲,感觉他的演讲无关痛痒,字句进入耳朵的时候毫无感觉,然而用心琢磨琢磨感觉又很对,这大概就是大家风度吧。然后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王蒙给我印象最深,感觉就像在打太极,圆滑之极,说话毫无破绽,绕着弯子回答你的问题,避开一些敏感问题,虽然问题解答了,然而让人感觉很不爽气,大概没有这种犀利和直截了当的感觉吧。也许经历过文革等大风大浪的那一代都是如此吧,比如王蒙。

冯象,当初对他一无所知,我是冲着他的文凭去听的,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想来有些夸张。冯象是冷眼看中国的那种学者,"中国的色情业不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第二""香港之所以叫做购物天堂,是因为假货物美价廉""中国的当权者也该反省一下了,这个胡搞下去会跨掉的"……诸如此类,让台下的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当然,他的话背后都是有大量事实依据的,只是不方便摆到台面上,因此也就只能点到为止了。我觉得他看的比较透,演讲之后是对他夫人的感谢致辞,感觉有些温情款款,跟前边对中国形势的冷眼相对形成鲜明对比。

袁岳的讲座是偶然听到的,当时同寝室有个新闻系的,得到消息后也就去听了。袁岳是零点调查公司的创办人,零点调查咨询还是蛮有影响力的,至少在圈内人看来是如此。他的讲座关于商业方面的,市场调查和产品定位之类,讲得很幽默风趣,也很深入浅出,感觉他的口才不错,虽然一开始看的出来有些不自然。听他讲座很轻松,讲完之后也感觉蛮有收获的。

一直,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偶尔听的一个讲座,一直算是旅行者吧,出过一本《藏地白皮书》,据说也作过歌手,后来演讲中途在大家要求下唱了首西藏民歌,感觉唱得很好,他的声音很好听,有磁性。讲座主要是讲藏地的,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等处,讲座上幻灯片放映了他拍的很多照片,很美也很真实的藏地。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青海长江源头人们生活的画面,三个人,父亲和两个儿子,饱经风霜,似乎是刀刻的脸庞,却带着纯朴的笑容,忘了生活的艰险和忧愁,令人很感动。一直后来问在场有没有西藏的学生,恰好浙大有藏族班,几个藏族学生站了起来,有些腼腆,台下开始鼓掌,掌声持续很久,感觉汉藏两族的那种友谊吧,很真诚的鼓掌。

蔡天新是旅行家。诗人兼数学博导,可谓身兼数职。其他也不咋的,他的足迹遍及全球,这令我辈当时相当羡慕。他的诗我读过一些,感觉一般,有些类似赵珊鑫的那种感觉吧,前者是将数理逻辑溶于文学,后者则是将物理溶于古典乐。蔡的演讲当时感觉不错,听他大侃亚非拉欧美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令我悠然神往,每个人都想遨游世界,无拘无束,至少在我看来,蔡天新做到了。

河清的讲座多是关于英法文化的,法国的偏多,后来提到他留法生涯的时候讲到高行健,至今记得他引用高的话来评价高本人:"我这辈子永远不回中国大陆了。"

余潇枫的讲座很幽默风趣,常常惹得全场大笑不已,余本人也是风度翩翩,难怪会有人提议他为浙大形象大使,后来群起反对,这提议也就作罢了。

另外中国作协主席叶辛、社科院杨义等的演讲也记忆深刻,感觉不错。

当年上郑德弟,叶高翔等老师的课,回想起来也等于是演讲,而且非常精彩,每节课感觉都颇有收获。

郑教法语,对法国文化了解很深,还得过什么法国一级骑士勋章,估计是很了不得的。忘不了他提到拿破仑时那种激动的表情,而且那表情能持续那么久,仿佛他本人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军团麾下的一名士卒。另外他提到深圳地王大厦时拍桌子怒目圆睁的样子也令人颇为深刻,对中国,他常有恨铁不不成钢的言语。

叶曾留德多年,比较熟悉德国,课上常讲到在德国的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某广场偷鸽子结果被遣送回国,等等。另外,叶提到他去德国某博物馆参观,同行的德国友人提到,飞机是某国发明的,汽车是某国的,蒸汽机车是某国的,什么是中国的?然后叶问台下这个问题,我嘀咕了一句:"动力火车是中国的。"台下哄堂大笑,叶则无动于衷,显然,他不了解那两个台湾运动男生的组合,估计这也算是代沟吧?



--
let bygones be bygo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