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8, 2007

随便写点我的申请经历

还在等科大的label,闲着无聊,忽然想写写自己的申请经历,希望对后来人有些帮助。一 概况浙江大学中文系本科,南京大学历史系应届硕士。申请了hkust,hku,cuhk,hkbu的中国史学(或者历史),还有城市大学 :(,申了这么一大坨,因为觉得申请费便宜,加起来才那么几百块,这点钱申北美的话只能申一辆所了,所以不如广撒网,增加机会,到时候接受与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毕竟到时候有那么多机会可以选择也是蛮爽的事情。结果:hkust mphil offer(接受),cuhk phd offer(锯掉),hkbu phd offer(锯掉)。港大的比较郁闷,因为一切申请情况都要登录他的那个系统,结果因为我因为申请了这么多学校,琐事很多,结果把登陆密码忘了,根据系统提示的那个地址,给港大写了好几封email也没有回音,结果就作罢不管了,最终没有offer也没有据信,我不知道港大是不是看最终结果也需要登录系统的,总之是不了了之。城市大学的则有些好玩,填写资料的时候有个cet6级选项,我就填了,结果材料寄过去了,小米发mail过来说需要cet6级的成绩证明,我说我把托福成绩已经寄过去了,而cet6级只是大陆的英语成绩,我觉得没必要寄给你,后来小秘又发来索要,我又如是回答(我是粘帖了上次的email答复),如此反复,小秘不理我了,后来我收到了据信。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材料不足给我据信的,总之是据信,没啥好说的。 为什么锯掉中文和浸会的phd,而选择科大的mphil?我有我自己的考虑,不过现在想来还是有些后悔锯掉中文的phd。浸会的phd和其他两个offer,毫无疑问浸会的不太感兴趣一些,相信其他人也会如此选择。而中文的phd和科大的mphil,我权衡之后还是选了后者,可能我比较看好科大吧,从网上陆续看了科大十几年崛起的经历,甚至有些感觉,我觉得这让我想起三十年代浙大当年在竺可桢手里崛起的那段历史。而且我比较生猛的东西,比如科比扒狼戴维斯,比如汉弥尔顿马萨,比如纳达尔罗迪克,比如grubby,fly100%,th000,打住,扯远了,总之科大在我看来更有前途,我问过在斯坦福念phd的同学,她说科大在美国是港校里头名气最大的。而且我在emule上下了一些科大文化研究中心的讲座,挺有共鸣的。更何况当初我是因为gre考砸了才申请港校的,心里头对去美国念phd还是抱有幻想,在科大念mphil后再去美国念phd也不失为弥补自己申请的初衷。何况如果念了中文的phd,也许就没有这种机会了,人都有惰性的,都有了phd了还去念phd干嘛?不是吃饱了撑着吗?反正潜意识里我觉得念了phd也就意味着读书生涯的终结。如此种种想法,总之我最后是选了科大的,我的选择是否明智最终可能要念完了两年才知道,反正现在事已至此,多想也无意义。二、申请的具体流程:1 关于陶瓷 我相当于是裸申的那种,没有陶瓷,直接交申请费,交材料,等结果,如此而已。对于陶瓷,一是不太想套,因为觉得怪怪的,我试过看一些中意的教授的文章,但看了也没什么疑问和心得,有些也是有疑问的,但很快就想清楚了,反而觉得自己当初的疑问很是肤浅 :( 而且我不太喜欢冒昧地求别人的感觉,非常不爽的感觉,陶瓷的目地是显而易见的,但是mail里头反而要将目地隐藏起来,我对你的文章很感兴趣,课题很感兴趣云云,一开始要这么唧唧歪歪,对方不理你,你还要再发这样无趣的邮件,对方冷淡地理你了(要教授象曹操那样不穿鞋子就跑出来热情迎接你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除非你是非常非常NB的,而假如你的确是非常非常NB的,那你申请港校的概率也是非常非常小的,因为北美名校是非常非常多的,你的选择范围是非常非常大的,这看似一个悖论,但的确如此),你则要继续这么无趣地打交道下去,如此几个来回,最终才能低声说出自己真实动机:would you consider me as a candidate?搞得像个怨妇,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种折磨,都80后的猩猩人类了,还这么遮掩,总之我不喜欢这么做。2 关于rp:申请材料方面我没有写英文rp,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有些人说申请中国研究的可以交中文rp,我看有懒散的同流合污者,非常高兴,好像也给了自己借口,所以只交了中文rp,不过我的中文rp很详细也很长。从各个小秘的回复来看,都被接受的,科大,中文,浸会都明确接受,城大一开始小秘发mail说要英文rp和cet6,我说我申请中国史,要英文rp做什么,结果后来他就只催要cet6 :)。港大小秘没有回复,所以不知道接不接受。3 gpa,成绩及其他个人认为申请港校的文科,申请者的gpa以及成绩单并非特别重要,相较之下,你毕业的院校,你的学术背景之类的条件可能更重要一些。据我所知,港校跟内地高校交流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讲(相对于欧美的大学)更了解内地高校的学术气氛,成绩评定等等,换句话说港校的教授们比较了解内地高校评定学生成绩,gpa等里头的猫腻,以及这些数据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所以他们似乎并不相信这些数据(换句话说,港校比起欧美院校更难被这些数据忽悠)。更何况,文科由于其特殊性,没有象理工科那样有什么具体的学术成果(大多数申请者这一块都是处女地,我觉得文科出学术成果是需要长久酝酿的,就算有几篇所谓论文,估计在教授眼里也没什么真知灼见,当然,大牛另当别论),有什么具体参与的研究项目之类,所以港校似乎更关注你的毕业院校以及学术背景,师从之类。比如我在参加面试的时候,一再被问及的是你本科和硕士阶段导师是谁,研究什么课题,你为什么要师从他。为什么你要从浙大到南大来学习,为什么不待在浙大。浙大历史系比南大好吗,从你的成绩单上看你上了某某教授(都是常参加港校交流的名教授)的课,你觉得他的课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如何评价他的某些学术观点,如何评价他的课,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对我的成绩单,gpa之类具体数据从无关心之意。这一点我觉得申请港校文科的后辈们值得注意。三、从打过交道的港校小秘看港校其他申请过程没什么好写的,我觉得这个topic可以说一下。当然,我是从我自己经历的角度来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也许有所偏颇,请保留意见。中文大学:小秘非常非常热情,往来言辞都用中文(这不废话么,否则还叫中文大学?),带有中国古代那种师生交流的感觉,称谓上比如某某君,某某先生诸如此类,结束语会说祝身心康泰之类,刚开始跟这样的小米打交道不禁起鸡皮疙瘩,几番mail往返也就有免疫了。这也许多少反应中文大学的一些特色吧。城市大学:跟我打交道的小秘感觉不太好,冷冰冰的英文,虽然是例行公事,但就是感觉不是很professional,个人感觉吧,cet6的问题大概让她很是困扰吧,其实我觉得她可以换个角度的。香港大学:跟网上传说中的一样,英国式的傲慢,所以我对此也就产生了中国式的偏见。也许是我运气不好吧,自始自终没有email,很是诡异,忘了登陆密码反复联系也无果。科技大学:比较美国式吧,感觉也比较负责,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回复,有此mail里头问了个问题,她收到的时候是周五下午,因为快周末了,手头忙碌,她觉得可能无法及时回复,就打电话过来用生硬的国语解释。我的gmail出问题了她的回复被系统decline,也专门打电话来问怎么回事,如此种种。浸会大学:无功也无过,比较没有特色吧,没其他想法。就写到这里,以后想到什么再补充吧,希望对过来人有所帮助。